等级保护工作的正确流程,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是什么?
等级保护工作是中国《网络安全法》及相关标准中定义的一种对信息系统进行分级保护的重要制度,旨在通过定级、备案、测评、整改和监督检查等环节,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等级保护工作的正确流程是什么呢?等级保护工作的正确流程包括系统定级、公安备案、差距分析、整改加固、等级测评、整改复测、监督检查与持续改进。
等级保护工作的正确流程
定级:根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从信息系统遭受破坏后侵害的客体类型,以及对客体造成侵害的严重程度两个维度出发,将信息系统划分为五个等级。
备案:定级完成后,需前往所在地市级及以上公安机关办理备案手续。准备材料时,需备好两份纸质文档以及一份电子档,纸质材料的首页要加盖单位公章。
资产梳理:全面摸清企业的物理机房、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服务器与存储设备、业务应用系统或平台,以及安全相关人员进行全面清查。
差距分析和整改加固:细致比对当前系统现状与定级标准之间的差距,全面开展系统漏洞扫描工作,一旦发现系统与定级要求存在偏差,必须立即着手整改加固。
测评:寻找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测评机构对系统进行全方位测评。测评机构会根据测评情况,给出详细且针对性强的整改要求。企业需严格按照测评结果中的整改意见开展整改工作,整改完成后,及时将整改结果反馈给测评机构。
整改:测评机构会依据整改情况,出具专业权威的测评报告。企业需提交整改报告给测评机构和公安机关。
备案审核和监督检查:将测评机构出具的测评报告与前期的相关材料整理齐全,提交给网安部门。公安机关将依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以及《网络安全法》相关条款,对运营使用单位的等级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还会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查。
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是什么?
构建纵深的防御体系: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提出基本安全要求,采取由点到面的各种安全措施,形成纵深防御体系。这包括通信网络、局域网边界、局域网内部、各种业务应用平台等各个层次的安全措施。
采取互补的安全措施:在将各种安全控制组件集成到特定信息系统中时,应考虑各个安全控制组件的互补性,保证各个安全控制组件共同综合作用于信息系统的安全功能上。
保证一致的安全强度:将基本安全功能要求分解到信息系统中的各个层面,保证各个层面安全功能实现强度的一致性,防止某个层面安全功能的减弱导致系统整体安全保护能力的削弱。
建立统一的支撑平台:使用密码技术建立统一的支撑平台,支持高强度身份鉴别、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性、抗抵赖等安全功能的实现。
进行集中的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管理中心,集中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各个安全控制组件,支持统一安全管理,保证分散于各个层面的安全功能在统一策略的指导下实现。
安全通用要求:包括物理访问控制、防盗窃和防破坏、防雷击、防火、防水和防潮、温湿度控制、电力供应、安全通信网络、边界防护、访问控制和可信验证等具体要求。
以上就是关于等级保护工作的正确流程的介绍,通过这一流程,企业可以确保其信息系统符合国家网络安全要求,降低安全风险,提升用户信任度。等级保护工作不仅是法律要求,也是企业提升网络安全能力、保障用户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