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等保测评需要哪些设备?测评的流程是怎么样的
等保测评所需设备主要包括边界防护、入侵检测与防御、安全审计、终端安全管理等类别,具体需根据系统定级和业务场景调整配置。满足等保测评需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防御系统、日志审计系统、数据库审计系统、防病毒软件及堡垒机。这些设备构成技术防护核心,覆盖网络边界、主机、数据及应用层安全需求。
满足等保测评需要哪些设备?
根据等保2.0标准,核心设备包含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IPS)、安全审计系统、堡垒机等,同时需配套加密技术、身份认证及数据备份设备。
核心设备清单
1.边界防护设备。
防火墙:部署于网络边界,控制内外网流量,实现访问控制策略,下一代防火墙支持应用层深度检测。
Web应用防火墙(WAF):防护SQL注入、XSS等Web攻击,部署于Web服务器前端。
2.入侵检测与防御设备。
入侵检测系统(IDS):旁挂网络,实时监测异常流量并报警。
入侵防御系统(IPS):串联部署,主动阻断攻击行为。
3.安全审计系统。
日志审计设备:集中采集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日志,支持快速溯源。
数据库审计系统:记录敏感数据操作,防止数据泄露。
4.终端与运维管理设备。
终端安全管理系统:统一管理补丁、病毒防护及行为审计。
堡垒机:实现运维权限管控及操作录像,部署于网络管理区域。
测评的流程是怎么样的?
教育等保测评的流程通常包括定级备案、差距分析、整改实施、测评验收、监督检查五个核心阶段,每个阶段包含具体步骤。以下是详细流程说明:
一、定级备案阶段
系统定级
确定业务类型:根据系统功能明确业务属性。
评估安全影响:分析系统被破坏后对公民权益、社会秩序、公共利益或国家安全的损害程度。
确定安全等级:
二级:适用于一般学校官网、非核心业务系统。
三级:适用于省级教育管理平台、考试系统、在线教育核心系统等关键业务。
定级报告编制:撰写《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报告》,明确系统名称、保护等级、业务描述及安全需求。
备案提交
材料准备:提交定级报告、系统拓扑图、业务功能说明等材料。
公安机关备案:向当地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提交备案申请,获取《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证明》。
二、差距分析阶段
现状调研
资产梳理:盘点系统涉及的硬件、软件、数据及人员。
安全策略审查:检查现有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备性。
风险评估
技术检测:通过漏洞扫描、渗透测试、代码审计等手段,识别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
管理评估:评估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差距分析报告:对比等保标准要求,列出不符合项及风险等级。
三、整改实施阶段
整改方案制定
优先级排序:根据风险等级(高、中、低)制定整改计划,优先处理高风险项。
技术整改:
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Web应用防火墙(WAF)等安全设备。
启用数据加密。
关闭不必要的端口和服务,定期更新系统补丁。
管理整改: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开展安全培训。
整改验收
内部测试:对整改后的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安全测试,确保业务正常运行且漏洞已修复。
文档整理:收集整改记录、安全策略文件等作为验收依据。
四、测评验收阶段
选择测评机构
资质审核:确认测评机构具备《网络安全等级测评与检测评估机构服务认证证书》。
签订合同:明确测评范围、周期、费用及责任条款。
现场测评
技术测评:
物理安全:检查机房环境。
网络安全:验证访问控制策略、网络隔离措施。
主机安全:检查操作系统安全配置。
应用安全:测试身份认证、权限管理、数据加密功能。
数据安全:评估备份策略、数据完整性保护机制。
管理测评:
审查安全管理制度、应急响应流程、人员培训记录。
访谈安全管理员、系统运维人员,验证制度执行情况。
测评报告编制
结果汇总:列出通过项、未通过项及改进建议。
等级评定:根据通过率判定系统是否符合等保要求。
报告出具:测评机构出具《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报告》,并提交至公安机关备案。
五、监督检查阶段
持续改进
定期复测: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测评,确保系统持续符合等保要求。
动态监控:部署安全运维平台(SIEM),实时监测系统安全状态,及时处置异常事件。
主管部门检查
抽查与审计:公安机关或教育主管部门可能对已备案系统进行不定期抽查,核实测评报告真实性及整改落实情况。
违规处罚:对未通过测评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系统,责令限期整改或暂停运行。
满足等保测评需要哪些设备,以上就是详细的解答。物理环境需配备防盗报警、火灾自动报警、精密空调及备用发电机,确保机房安全稳定运行。管理层面需部署身份认证系统、漏洞扫描工具及数据备份系统。若采用等保一体机,可集成防火墙、日志审计、数据库审计等功能,简化部署并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