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通过等保测评?三级等保测评的测评对象
通过等保测评需先明确系统定级,对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到应用安全等层面进行差距分析,识别现有安全措施的不足并制定整改计划。对于企业来说积极做好等保测评工作可以更好地保障网络安全使用。
怎么通过等保测评?
要通过三级等保测评,需从前期准备、技术加固、管理优化、测评实施、持续改进五个阶段系统推进,具体步骤如下:
一、前期准备:明确目标与差距
系统定级
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三级等保适用于涉及公民、法人重要信息或可能影响社会秩序的系统。
企业需自主评估系统重要性,确定安全保护等级,并报主管部门审批。
备案与差距分析
向属地公安机关提交《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表》,完成备案后获得备案编号。
对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19)三级标准,从技术和管理两大维度进行差距分析,识别现有安全措施的不足。
二、技术加固:构建安全防护体系
物理安全
机房选址避开顶层、地下室,配备防火、防潮、防盗设施,安装电子门禁和监控系统。
设备冗余部署,关键线路采用双链路,确保高可用性。
网络安全
部署下一代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实现网络隔离和访问控制。
关闭高危端口,采用VLAN划分网络区域,传输数据加密。
主机与终端安全
服务器和终端部署防病毒软件,定期更新补丁,关闭不必要的服务。
启用安全审计功能,记录用户操作日志,支持日志关联分析。
数据安全
敏感数据加密存储,建立异地容灾备份机制,确保数据可恢复。
实施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对核心数据采用更严格的访问控制。
三、管理优化:完善安全制度与流程
制度建设
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办法》《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应急响应预案》等文件,明确安全策略和操作规范。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覆盖人员管理、运维管理、建设管理等方面。
人员与培训
关键岗位人员通过背景审查,定期接受安全培训(如每年≥16学时),提高安全意识。
设立专职安全管理员,负责日常安全监控和事件处置。
运维管理
实施变更管理流程,确保系统变更不影响安全性。
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及时修复发现的安全问题。
四、测评实施:通过专业检测验证合规性
选择测评机构
委托具备国家认证资质的第三方测评机构进行测评,确保其经验丰富且熟悉行业要求。
测评内容
技术测评:检查物理环境、网络通信、主机系统、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是否符合三级标准。
管理测评:评估安全管理制度、机构设置、人员管理、建设管理、运维管理等落实情况。
整改与复测
根据测评报告指出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并落实。
整改完成后申请复测,确保所有不符合项均已解决。
五、持续改进:建立长效安全机制
日常监控与审计
建立7×24小时安全监控体系,实时检测异常行为并告警。
定期审计日志,分析安全事件趋势,优化防护策略。
年度测评与复审
三级系统需每年进行一次等保测评,确保持续符合标准。
证书到期前(通常三年)需重新测评并更新备案。
应急响应与演练
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事件分级、处置流程和上报机制。
每半年组织一次应急演练,检验预案有效性并提升团队响应能力。
三级等保测评的测评对象
一、测评对象
三级等保测评主要针对重要信息系统,其特征包括:
行业属性:金融、医疗、教育、政府、大型企业等涉及大量用户敏感信息的系统。
影响范围: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可能对社会秩序、公共利益或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系统组成:涵盖机房、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终端设备、业务应用系统、安全相关人员及管理文档等。
二、测评要求
三级等保测评要求从技术和管理两大维度全面覆盖,具体包括:
(一)技术要求(5个层面)
物理安全
机房环境:区域划分至少分为主机房和监控区,配备电子门禁、防盗报警、监控系统,无窗户,采用防火、防水、防静电措施(如防火门、防水地板)。
供电与温湿度:配备UPS不间断电源,采用精密空调保持恒温(22±2℃)、恒湿(40%~60%)。
安全认证:重要区域采用双因素认证,日志保存至少6个月。
网络安全
网络架构:核心业务网络与办公网络物理隔离,采用VLAN划分,部署防火墙、IPS、WAF,防范SQL注入、XSS等攻击。
访问控制:仅开放必要业务端口,配置ACL限制非授权IP访问,网络设备开启日志审计。
冗余设计:网络链路、核心设备提供冗余性,确保高可用性。
主机安全
身份鉴别: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禁用默认账户,采用强密码策略,关键系统启用双因素认证。
安全审计:开启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审计功能,记录登录、权限变更等操作,部署HIDS监测异常进程。
漏洞管理:服务器和重要设备上线前进行漏洞扫描,修复高危漏洞,定期更新补丁。
应用安全
身份认证:采用动态口令(OTP)或数字证书,防止暴力破解,实施最小权限原则,避免越权访问。
数据加密:敏感数据加密存储(AES-256/SM4),传输层采用HTTPS(TLS 1.2+)。
安全测试:开发阶段进行代码审计,上线前进行渗透测试,模拟黑客攻击验证安全性。
数据安全与备份恢复
数据分类:核心数据单独存储并加密,实施数据脱敏。
备份策略:每日全量备份+增量备份,备份数据异地存储,定期进行灾难恢复演练(RTO≤4小时,RPO≤1小时)。
(二)管理要求(5个层面)
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办法》《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应急响应预案》等文件,明确安全策略和操作规范。
安全管理机构
设立专职安全管理员,明确岗位职责,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每年≥16学时)。
人员安全管理
关键岗位人员通过背景审查,定期接受安全意识培训,签订保密协议。
系统建设管理
系统定级、备案、建设整改需符合等保要求,选择具备资质的测评机构进行测评。
系统运维管理
实施变更管理流程,确保系统变更不影响安全性,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和安全检查。
技术层面需关闭高危端口、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启用强密码策略及双因素认证,同时完善日志审计和备份恢复机制。管理层面需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并开展安全培训。整改完成后委托具备资质的测评机构进行检测,根据报告问题逐项整改并复测,确保所有要求项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