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分为几个等级?三级等保测评几年一次
等级保护是我国网络安全的基本制度,依据系统受破坏后的危害程度,将信息系统、网络设施等划分为五个安全等级。等级越高,系统重要性越强,安全防护要求越严格。三级等保适用于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金融平台等关键系统,需每年测评一次,确保持续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一、等级保护分为几个等级
根据《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2.0国家标准》,等级保护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分为五级,依据系统受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划分:
第一级(自主保护级)
适用场景:小型企事业单位内部网络、个人信息系统等。
危害程度:受破坏后仅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保护要求:用户自主进行安全保护,保护能力较低。
第二级(指导保护级)
适用场景:县级以上部分信息系统、一般企业网络等。
危害程度:受破坏后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或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危害国家安全。
保护要求:在自主保护基础上,国家信息安全监管部门提供指导。
第三级(监督保护级)
适用场景: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重要信息系统,跨省或全国联网运营的信息系统。
危害程度:受破坏后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危害,或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
保护要求:国家信息安全监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要求更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四级(强制保护级)
适用场景:国家事务处理信息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
危害程度:受破坏后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保护要求:遵循国家强制性安全标准和规范,监管部门强制监督、检查。
第五级(专控保护级)
适用场景:国家级党政机关核心信息系统、国防、航天航空、核能源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信息系统。
危害程度:受破坏后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
保护要求:国家指定专门部门进行专门监督、检查,保护要求极为严格。
二、三级等保测评周期
根据《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
三级信息系统: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等级测评。
原因:三级系统涉及业务重要,受破坏后危害范围广、程度深,需通过高频测评确保安全防护措施持续有效。
例外情况:若系统经测评或自查未达到安全保护等级要求,需立即整改,并在整改后重新测评。
总结
等级保护核心价值:通过分级分类管理,明确不同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要求,指导运营单位选择合适的安全措施,提高整体安全防护能力。
三级等保关键性:作为重要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基准,三级等保要求更高、监管更严,需通过高频测评确保持续合规。
二级与三级选择建议:企业应根据系统重要性、业务敏感性和受破坏后的危害程度选择合适等级,避免过度防护或防护不足。
二级等保与三级的核心区别在于防护强度与监管力度,二级适用于一般企业网络,每两年测评一次,侧重基础安全控制。三级则针对重要信息系统,要求更严格的访问控制、应急响应和持续监测,并接受监管部门强制监督。企业需根据系统敏感性选择等级,平衡安全投入与合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