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 等级保护二级的定义,等级保护二级基本要求

等级保护二级的定义,等级保护二级基本要求

作者:小编 发表时间:2025-07-23 10:56

  等级保护二级是针对可能对公民、法人权益或社会秩序造成严重损害的信息系统设定的安全防护标准,适用于地市级以上单位内部一般系统及县级重要信息系统,如非涉密办公系统。其要求系统具备基础防护能力,能抵御小型组织发起的恶意攻击,并在受损后恢复部分功能,确保业务连续性。

  一、等级保护二级的定义

  定义:等级保护二级是指信息系统在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

  适用范围:适用于县级某些单位中的重要信息系统,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一般的信息系统,如非涉及工作秘密、商业秘密、敏感信息的办公系统和管理系统等。

  二、等级保护二级基本技术要求

  物理安全:

  物理位置选择:机房和办公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

  物理访问控制:机房出入口应安排专人值守,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防盗窃和防破坏:主要设备应放置在机房内,并进行固定,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记。

  防雷击、防火、防水和防潮、防静电、温湿度控制、电力供应等也有相应要求,确保机房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网络安全:

  结构安全:保证关键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满足基本业务需要,接入网络和核心网络的带宽满足基本业务需要。

  访问控制:在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

  安全审计:对网络系统中的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日志记录。

  入侵防范:在网络边界处监视各种攻击行为,如端口扫描、强力攻击等。

  网络设备防护: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等。

  主机安全:

  身份鉴别: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访问控制:启用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

  安全审计:审计范围应覆盖到服务器上的每个操作系统用户和数据库用户。

  入侵防范、恶意代码防范、资源控制等也有相应要求,确保主机设备的安全性。

  应用安全:

  身份鉴别:提供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访问控制:提供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文件、数据库表等客体的访问。

  安全审计、通信完整性、软件容错、资源控制等也有相应要求,确保业务应用软件的安全性。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数据完整性:能够检测到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

  数据保密性:采用加密或其他保护措施实现鉴别信息的存储保密性。

  备份和恢复:能够对重要信息进行备份和恢复,提供关键网络设备、通信线路和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冗余。

等级保护二级的定义.jpg

  三、等级保护二级基本管理要求

  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信息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

  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发布、评审和修订。

  安全管理机构:

  设立安全管理机构,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和人员。

  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对安全管理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

  人员安全管理:

  对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建立人员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人员的行为和操作。

  系统建设管理:

  确保信息系统的建设符合安全要求,包括系统定级、方案设计、产品采购、软件开发、工程实施、测试验收等。

  系统运维管理:

  确保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符合安全要求,包括环境管理、资产管理、介质管理、设备维护管理、监控管理和安全管理中心等。

  四、等级保护二级实施意义

  保护重要信息:确保存储和处理重要信息的系统不被非法获取、篡改、泄露和破坏。

  维护公共利益:保护提供对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系统,如电力、交通、金融等关键领域,确保相关公共服务的正常运行。

  增强安全意识和能力:通过引入等级保护二级的标准和要求,促使组织和个人增强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和意识,提高整体的信息安全能力。

  以上就是等级保护二级的相关内容,企业可以通过定级备案、整改实施、测评验收等流程,确保系统符合法规要求,降低安全风险。管理要求涉及安全策略制定、人员培训、应急响应机制等,以提升组织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