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 等级保护测评等级划分,等级保护测评内容与流程

等级保护测评等级划分,等级保护测评内容与流程

作者:小编 发表时间:2025-07-14 09:42

  等级保护测评依据信息系统受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及公民权益的损害程度,划分为五个安全保护等级,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等级划分并评估其是否符合相应安全保护要求的过程,其核心要点及实施价值如下,跟着小编一起详细了解下吧。

  一、等级保护测评等级划分

  定义与依据

  等保测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19)等法规标准,通过定级、备案、建设整改、等级测评、监督检查五个阶段,对信息系统安全进行全面体检。

  五级安全保护等级

  一级(自主保护):影响个人或少量用户,需自主安全防护。

  二级(指导保护):影响部分公众或组织,需指导性安全措施。

  三级(监督保护):影响社会公共利益或国家安全,需重点监管。

  四级(强制保护):影响国家安全或严重社会秩序,需强制安全防护。

  五级(专控保护):涉及国家核心机密,需最高级别保护。

等级保护测评等级划分.jpg

  二、等级保护测评内容与流程

  测评内容

  技术层面:

  物理安全:评估机房、设备等物理环境的安全性,如防盗窃、防破坏、防水防潮等。

  网络安全:检查网络边界防护能力,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的配置与有效性。

  主机安全:对服务器、终端设备进行安全配置检查,如操作系统加固、补丁管理等。

  应用安全:评估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输入验证等机制,防止应用层漏洞。

  数据安全:关注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如数据加密、备份恢复等措施。

  管理层面:

  安全管理制度:审查组织的安全策略、标准、流程和指南。

  安全管理机构:评估安全组织的架构和职责划分。

  人员安全管理:检查人员录用、培训、考核、离职等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系统建设管理:评估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需求分析、设计、实施、验收等环节的安全管理。

  系统运维管理:关注系统日常运行中的安全管理,如变更管理、事件管理等。

  测评流程

  定级备案:运营使用单位自主确定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并到公安机关备案。

  安全建设整改:按照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建设安全设施,建立安全组织,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等级测评:委托具备资质的测评机构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测评估,形成测评报告。

  监督检查:公安机关对已备案的信息系统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安全保护措施有效实施。

  三、等级保护测评结果与合规要求

  测评结论

  符合:无高风险项且测评项综合得分≥70分(部分省市要求85分)。

  基本符合:无高风险项但得分未达标准,需整改后复测。

  不符合:存在高风险项,一票否决,需立即整改。

  合规风险

  未通过等保测评可能面临法律处罚,如《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未按要求履行安全保护义务的,可能被责令改正、警告或罚款。

  等保测评是金融、政务、能源等关键行业准入门槛,未通过测评可能导致业务受限。

  四、等级保护测评实施价值与建议

  实施价值

  降低安全风险:通过测评发现并修复漏洞,提高信息系统抗攻击能力。

  满足合规要求:避免法律处罚,确保业务合规运营。

  提升安全意识:推动组织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增强员工安全意识。

  实施建议

  提前规划:根据系统等级制定安全建设方案,避免临时整改影响业务。

  选择专业机构:委托具备资质的测评机构,确保测评结果权威可靠。

  持续优化:定期复测,动态调整安全策略,适应不断变化的威胁环境。

  等级保护测评从低到高分别为一级至五级,等级越高,系统重要性及安全防护要求越严格,需满足的技术和管理标准越全面。一级适用于小型企业或个人系统,受破坏后仅影响个体权益。二级覆盖地市级单位一般系统,损害范围扩展至社会秩序。三级针对政务、金融等关键系统,损害可能波及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