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级等保标准是什么?机房等保分几级管理
机房三级等保标准要求物理环境具备防震、防风、防雨能力,避免设于顶层或地下室,配备电子门禁、防盗报警及监控系统,核心区域需双因素认证。网络架构需实现物理隔离或逻辑隔离,部署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及Web应用防火墙,并配置冗余通信线路和关键设备。
机房3级等保标准是什么?
机房三级等保标准涵盖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数据安全及管理安全五大领域,具体要求如下:
一、物理安全
机房选址与布局:
机房应位于具有防震、防风、防雨、防火、防雷等功能的建筑内,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顶层、地下室或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
机房应合理划分区域,如主机房、监控区等,并设置物理隔离装置。
环境条件:
机房温度应控制在20~25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40%~60%之间,噪音控制在60分贝以下。
机房应具备良好的防尘、防静电措施,如进入机房的人员需更换防静电工作服和鞋套。
访问控制:
机房出入口应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机房应配备防盗报警系统和监控系统,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进入。
电力与消防:
机房应具备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系统,包括备用电源和自动切换设备。
机房应配备火灾报警系统和灭火设备,同时应有防水和防涝措施。
二、网络安全
网络架构:
网络应采用分层架构,包括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各层功能明确,相互协作。
网络设备应具备冗余备份功能,如路由器、交换机等,确保网络的可靠性。
访问控制与隔离:
网络应划分不同的安全区域,如内部办公区、服务器区、外联区等,并设置访问控制策略。
重要网络设备和服务器应进行IP/MAC绑定,防止非法访问。
安全设备:
机房应配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网络审计设备等,保护系统免受网络攻击。
网络设备应具备身份鉴别机制,如用户名和密码的复杂性策略、登录失败处理机制等。
三、主机安全
设备稳定性与可靠性:
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关键设备应采用冗余设计,如双机热备或集群部署。
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建立详细的设备维护记录。
安全功能:
服务器应具备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防病毒等功能。
服务器和重要网络设备上线前需进行漏洞扫描评估,确保不存在中高级别的漏洞。
日志管理:
应配备专门的日志服务器保存主机、数据库的审计日志,便于追踪和审计。
四、数据安全
数据备份与恢复:
机房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
备份数据应存储在安全的位置,如异地的数据中心,以防止本地灾难导致数据丢失。
数据加密:
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如采用SSL/TLS协议保护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对存储设备进行加密,保护存储设备中的数据安全。
五、管理安全
安全管理制度:
机房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巡查制度、应急预案等。
定期对安全措施进行审查和更新,确保其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人员安全管理:
对相关人员进行身份鉴别和背景审查,实施严格的人员进出管理和权限控制。
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
应急响应: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责任分工。
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并恢复系统功能。
机房等保分几级管理?
机房等保根据国家标准分为五级,从第一级到第五级安全要求逐级提高:
等级划分及适用范围
第一级(自主保护级)
适用于小型私营企业、中小学、乡镇信息系统等,对信息安全要求较低,主要防范偶然性威胁。
第二级(指导保护级)
适用于县级单位重要信息系统、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一般信息系统,需重点防范对公民权益和社会秩序的损害。
第三级(监督保护级)
适用于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重要信息系统(如涉及工作秘密、商业秘密的办公系统),需建立多因素认证和访问控制机制。
第四级(强制保护级)
适用于国家核心领域系统(如中国人民银行门户集群),采用国密算法加密和强制访问控制。
第五级(专控保护级)
适用于涉及国家机密的核心部门,需定制化安全策略和动态风险评估。
以上就是机房3级等保标准介绍,主机需禁用默认账户,采用强密码策略及双因素认证,开启系统日志和数据库审计功能,并部署主机入侵检测系统。数据需按敏感等级加密存储,传输层采用HTTPS协议,每日全量备份+增量备份,异地存储备份数据。建立统一安全管理中心,实现日志集中分析、实时监控及自动化告警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