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规范有哪些?等级保护5个级别划分原则
等级保护按系统重要性和破坏后的危害程度分为五级,明确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等十大技术要求及五类管理要求。通过定期测评与整改,企业可及时发现并修复安全漏洞,降低数据泄露、勒索攻击等风险,保障业务连续性。
一、等级保护规范标准
等级保护涉及面广,相关规范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核心文件:
基础框架类
GB 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划分准则,为等级保护提供基础框架。
GB/T 22239-2019: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明确各等级技术与管理要求。
GB/T 22240-2020: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规范系统定级流程。
技术实施类
GB/T 25058-2019: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指导测评流程。
GB/T 25070-2019: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规范系统安全架构。
GB/T 28448-2019: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明确测评技术标准。
行业扩展类
GB/T 31167-2014:云计算服务安全指南,覆盖云平台安全要求。
GB/T 35273-2020: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强化数据保护要求。
GM/T 0054-2018:信息系统密码应用基本要求,规范密码技术使用。
新兴技术类
物联网、工业控制等场景的安全要求正在制定中,企业需关注省级网信部门发布的合规指引。
二、等级保护五个级别划分原则
等级保护根据系统重要程度和被破坏后的危害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保护要求逐级提高:
一级(自主保护级)
适用对象:普通信息系统,如小型企业官网。
保护要求:自主实施基础防护,如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更新补丁。
影响范围:仅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
二级(指导保护级)
适用对象:涉及重要保密信息的系统,如大型企业内网。
保护要求:增加网络控制、身份认证和备份恢复措施,如采用双因素认证、定期数据备份。
影响范围: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较大损害,或对社会秩序造成一定影响。
三级(监督保护级)
适用对象:重要机构系统,如金融机构核心业务系统。
保护要求:建立完整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入侵检测、数据加密和应急响应,如部署防火墙、日志审计系统。
影响范围: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
四级(强制保护级)
适用对象: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如电力调度系统。
保护要求:实施严格的网络隔离和安全审计,如采用物理隔离、多级权限控制。
影响范围: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五级(专控保护级)
适用对象:极端重要的系统,如军事指挥系统。
保护要求:采用多重加密和冗余灾备技术,如量子加密、异地实时备份。
影响范围: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
三、三级等保测评收费标准
三级等保测评费用通常包含三个核心部分,总支出受系统复杂度、地域差异及测评机构资质影响:
基础测评费
费用范围:7-15万元。
内容:涵盖技术安全评估,物理环境、通信网络等10类要求和管理安全评估,5类管理要求,如漏洞扫描、渗透测试。
整改实施费
费用范围:5-30万元。
内容:根据系统现状与标准要求的差距计算,包括安全加固、设备采购等,如采购防火墙、日志审计系统。
持续维护费
费用范围:3-8万元/年。
内容:含年度复测、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等,如定期漏洞扫描、安全策略更新。
影响因素:
系统复杂度:每增加独立子系统,费用上浮15%-25%。
地域差异:不同地区价格差异可达20%-30%。
测评机构资质:具备CCRC资质的机构报价通常高于市场均价10%-15%。
等级保护要求企业建立覆盖技术与管理的多层防护机制,推动安全能力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御”升级。此外,合规过程可增强客户与合作伙伴信任,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尤其在金融、医疗等敏感行业,等级保护认证已成为业务合作的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