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三级测评目标,等级保护三级测评要求有哪些?
等级保护三级测评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资格认证之一,针对可能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的信息系统。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加固,如部署入侵防御、数据加密和管理优化,确保系统具备抵御外部攻击和内部泄露的能力,满足《网络安全法》等法规的强制合规要求。
一、等级保护三级测评目标与意义
合规性要求
根据《网络安全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三级及以上系统必须定期测评并提交报告,避免因未达标面临处罚(如某医院因定级失误导致流程重做,增加合规成本)。
安全防护能力提升
风险识别:全面检测系统漏洞,提出整改建议。
防护强化:通过技术加固和管理优化,提升系统抗攻击能力。
数据保护:确保核心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市场竞争力增强
信任背书:通过测评可展示企业对信息安全的重视,提升品牌形象。
合作门槛:满足合作伙伴或客户对安全等级的要求,拓展市场机会。
二、等级保护三级测评内容与要求
三级等保测评涵盖技术与管理两大维度,共近300项要求,具体包括:
技术要求
物理安全:
机房需划分为主机房和监控区,配备电子门禁、防盗报警系统。
无窗户设计,配备气体灭火、UPS供电系统,确保电力与消防安全。
网络安全:
绘制与实际运行一致的拓扑图,设备配置需符合安全策略。
部署网络审计、入侵检测设备,核心设备需实现IP/MAC绑定。
主机安全:
服务器需配置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机制,定期进行漏洞扫描。
采用双机热备或集群部署,确保高可用性。
应用安全:
应用需具备身份鉴别、审计日志、通信加密功能,部署网页防篡改设备。
通过渗透测试,确保无中高级风险漏洞。
数据安全:
提供本地每日备份,核心数据需异地实时备份。
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障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完整性、保密性。
管理要求
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安全策略、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文档。
安全管理机构:设立专职安全管理部门,明确人员职责与权限。
人员安全管理: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关键岗位人员需签署保密协议。
系统建设管理:在系统规划、设计、实施阶段融入安全要求。
系统运维管理:建立日志审计、变更管理、漏洞修复等流程。
三、等级保护三级测评流程与周期
测评流程
定级备案:
运营单位自行定级,三级系统需组织专家评审并报主管部门审批。
提交《定级报告》《备案表》等材料至公安机关,10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
差距分析:
测评机构通过漏洞扫描、配置核查等技术手段,识别系统与等保要求的差距。
整改加固:
修复高危漏洞,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部署必要的安全设备。
正式测评:
测评机构对整改后的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出具测评报告。
监督检查:
公安机关定期检查,运营单位需配合并提供相关材料。
测评周期
三级系统需每年测评一次,确保持续符合安全标准。
整改周期根据系统复杂度而定,通常为1-3个月。
四、等级保护三级测评实施建议
提前规划:在系统建设初期融入等保要求,避免后期整改成本过高。
选择专业机构:委托具备公安部认证资质的测评机构,确保测评质量。
重视文档管理:完整保存安全策略、培训记录、应急预案等文档,以备监管检查。
持续优化:将等保要求纳入日常运维流程,定期开展自查与风险评估。
测评流程包括定级备案、差距分析、整改加固和正式测评四步。先由专家评审确定系统为三级并备案,再通过漏洞扫描等技术手段识别安全缺陷,随后修复高危漏洞、完善管理制度,最后由测评机构依据近300项标准打分。通过测评的系统需每年复测,确保持续符合安全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