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 等级保护过程是什么?等保一共分为几个等级

等级保护过程是什么?等保一共分为几个等级

作者:小编 发表时间:2025-10-16 09:58

  等级保护过程包括定级、备案、安全建设、等级测评和监督检查五个阶段,旨在通过系统化流程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其等级划分为五级,从一级自主保护级到五级专控保护级,防护要求逐级增强,覆盖从个人隐私到国家安全的全面保护需求,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下吧。

  一、等级保护过程是什么?

  等级保护过程是一个系统化、持续性的安全防护流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定级:确定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明确保护对象。综合考虑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受破坏后对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的侵害程度,初步确定等级,并经过专家评审和主管部门审批,最终确定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

  备案:已运营或新建的第二级以上信息系统,需在规定时间内到公安机关办理备案手续,提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表》等材料。

  安全建设(整改):依据等保要求,对信息系统进行技术和管理层面的整改。技术层面包括加强网络防护、数据加密等;管理层面包括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等。

  等级测评: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测评机构,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等级测评,检测系统是否符合相应等级的安全要求,并出具测评报告。

  监督检查:信息安全相关职能部门对信息系统进行监督检查,督促落实安全等级保护责任制,对发现的问题要求及时整改,确保信息系统的持续安全。

等级保护过程是什么.jpg

  二、等保等级划分

  等保一共分为五个等级,从一级到五级,防护要求逐级增强:

  第一级(自主保护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适用于一般的信息系统。

  第二级(指导保护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适用于一般的信息系统,如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一般的信息系统。

  第三级(监督保护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系统,如地级市以上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内部重要信息系统。

  第四级(强制保护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

  第五级(专控保护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如国家级党政机关重要信息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

  三、等级保护三级和二级的差别

  等级保护三级和二级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别:

  定级标准:

  二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

  三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

  测评周期:

  二级:不强制要求测评,但建议定期找测评机构测评或进行系统自测,一般每两年进行一次等保测评。

  三级:要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等级测评。

  监管力度:

  二级:为一般系统,属于指导保护级,监管力度相对较弱。

  三级:为重要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属于监督保护级,强制要求每年进行一次等保测评,监管力度更强。

  防护能力:

  二级:能够防护系统免受外来小型组织的、拥有少量资源的威胁源发起的恶意攻击、一般的自然灾难及其他的相应程度的威胁所造成的重要资源损害,能够发现重要的安全漏洞和安全事件,在遭受攻击损害后,具备在一段时间内恢复部分功能。

  三级:在统一安全策略下防护系统免受外来有组织的团体、拥有较为丰富资源的威胁源发起的恶意攻击、较为严重的自然灾难和其他相应程度的威胁所造成的主要资源损害,能够发现重要的安全漏洞和安全事件,在系统遭受攻击损害后,能较快恢复绝大部分功能。

  测评内容:

  二级:测评内容、要求相对少,测评项目较少,总共有135项。

  三级:要求更高,设备要求更严格,测评内容更多。

  三级与二级的主要差别体现在保护强度和监管要求上。三级系统需每年测评,强调实时监控与应急响应,适用于涉及社会秩序或国家安全的重要系统;二级系统每两年测评一次,侧重基础防护,适用于可能对公民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的普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