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保定级标准是什么?等级保护如何实现
等保定级是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等级划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制度对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划分标准。等保定级标准依据系统受破坏后的危害范围和严重程度划分五级,每个级别对应不同的安全保护要求和影响范围。
等保定级标准是什么?
等保定级标准依据系统受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侵害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
第一级(自主保护级)
适用场景:小型私营个体企业、中小学乡镇所属信息系统等。
损害后果: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一般损害,但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管理要求:县级单位中一般信息系统无需备案,无评估周期要求。
第二级(指导保护级)
适用场景:县级其他单位中的重要信息系统、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一般信息系统。
损害后果: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或特别严重损害,或对社会秩序、公共利益造成一般损害,但不危害国家安全。
管理要求:公安机关备案,建议每两年评估一次。
第三级(监督保护级)
适用场景: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重要信息系统、公共服务系统。
损害后果:对社会秩序、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危害,或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
管理要求:公安机关备案,每年检测一次,需专家评审和主管部门核准。
第四级(强制保护级)
适用场景:国家重要领域核心系统。
损害后果:对社会秩序、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管理要求:公安机关备案,每半年检测一次。
第五级(专控保护级)
适用场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
损害后果: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
管理要求:公安机关根据特殊安全需求备案,实施最严格管控。
定级要素:
受侵害客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国家安全。
侵害程度:一般损害、严重损害、特别严重损害。
定级流程:
确定定级对象(如信息系统、云计算平台、物联网等)。
初步确定等级(根据业务信息安全和系统服务安全,取较高者)。
专家评审(第二级及以上系统需组织专家评审)。
主管部门核准(有行业主管部门的需报请核准)。
公安机关备案审核(审核通过后确定最终等级)。
等级保护如何实现?
等级保护通过定级、备案、建设整改、等级测评、监督检查五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具体流程如下:
定级
目标:明确系统安全保护等级。
关键任务:
识别定级对象。
评估系统受破坏后的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
编写《定级报告》,必要时通过专家评审。
备案
目标:向监管部门告知等保建设情况。
关键任务:
提交《定级报告》《备案表》等材料至公安机关网安部门。
公安机关审核通过后出具《备案证明》。
建设整改
目标: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
关键任务:
技术整改: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等设备;优化网络架构,实施可信验证机制。
管理整改: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应急响应预案;开展安全培训。
风险评估:识别潜在威胁和漏洞,制定整改方案。
等级测评
目标:验证系统是否符合等保要求。
关键任务:
选择具有资质的测评机构。
实施测评:覆盖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10大类要求。
出具《测评报告》,指出问题及改进建议。
测评周期:二级系统每两年一次,三级系统每年一次,四级系统每半年一次。
监督检查
目标:确保安全措施持续有效。
关键任务:
公安机关定期抽查,检查日志留存、整改记录、应急预案等。
根据监管要求或业务变化,动态调整安全策略。
结合攻防演练、渗透测试持续优化防护能力。
实施要点
分等级保护:根据系统重要性匹配安全措施,避免“一刀切”或过度防护。
技术与管理并重:技术防护是基础,管理措施是保障。
动态调整:系统升级、业务变更或面临新威胁时,需重新定级并调整安全策略。
合规与风险平衡:在满足等保要求的同时,结合业务实际需求,避免影响效率。
等保定级标准是什么?以上就是详细的解答,等保制度是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本制度,定级是为了明确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从而针对性地开展安全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