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的工作原则是什么?等级保护二级要求
等级保护通过法律和政策动员国家、法人、公民等主体共同参与网络安全防护,明确各方责任边界。同时遵循“同步建设,动态调整”原则,要求信息系统在新建、改建时同步规划安全设施,并根据系统应用类型、范围变化动态调整防护等级,确保安全措施与业务发展同步。
一、等级保护的工作原则
等级保护制度遵循以下核心原则,构建了“分等级、按标准、动态化”的防护体系:
明确责任,共同保护
通过法律和政策动员国家、法人、公民等主体共同参与网络安全保护,明确各方责任边界。例如,运营单位需落实主体责任,监管部门(如公安机关)通过备案、检查等方式履行监督职责,形成“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协同机制。
依照标准,开展保护
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运营者科学定级并实施保护策略。等保2.0将定级流程从“自主定级”升级为“科学准确定级”,需结合系统受破坏后的影响范围综合评估。
同步建设,动态调整
信息系统在新建、改建、扩建时需同步规划安全设施,避免后期补建导致的资源浪费。云计算平台需在架构设计阶段融入安全组件。同时,当系统应用类型、范围变化时,需重新定级并调整防护措施,确保安全与业务发展同步。
指导监督,重点保护
监管部门通过备案、测评、整改等环节指导运营者落实安全要求,并优先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保2.0将物联网、工业控制、大数据等新技术纳入保护范围,覆盖范围扩展至“所有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网络和信息系统”。
二、等级保护二级要求
二级等保适用于县级单位重要信息系统、地市级以上机关内部一般系统,其核心要求涵盖技术与管理两大维度:
技术要求
物理安全
防盗窃:设备固定并设置明显标识,通信线缆隐蔽铺设。
防火防水:配备灭火设备、自动报警系统,防止雨水渗透和地下积水。
温湿度控制:通过自动调节设施维持设备运行环境稳定。
电力供应:采用稳压器、过电压防护设备,并提供短期备用电力。
网络安全
访问控制:部署防火墙,基于访问控制列表限制数据包出入。
入侵防范:监测端口扫描、木马攻击等行为,及时阻断异常流量。
安全审计:记录网络设备运行状态、用户行为等事件,审计记录包括日期、用户、事件类型等信息。
主机安全
身份鉴别:采用“用户名+口令”方式登录操作系统,口令需定期更换。
访问控制:限制默认账户权限,删除多余账户,避免共享账户存在。
恶意代码防范:安装实时查杀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
应用安全
身份鉴别:应用系统用户标识唯一,支持口令复杂度校验。
访问控制:实现功能级权限分离。
安全审计:覆盖用户登录、数据操作等关键行为,审计记录保存≥6个月。
数据安全
数据完整性:采用校验码技术防止数据篡改。
数据备份:每日全量备份,重要数据异地存储。
管理要求
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安全策略、操作规程,明确制度发布与版本控制流程。
定期评审制度合理性,每年至少一次修订。
安全管理机构
设立网络安全管理职能部门,配备专职安全管理员。
针对系统变更、物理访问等事项建立审批流程,保留审批记录。
人员安全管理
录用人员需进行技术技能考核,签署保密协议。
离岗人员需办理调离手续,承诺保密义务并收回权限。
每年至少一次安全意识培训,涵盖钓鱼攻击防范、数据保护等内容。
系统建设管理
系统定级需组织专家评审,报行业主管部门审核。
软件开发需遵循安全编码规范,上线前进行渗透测试。
系统运维管理
每周至少一次安全检查,记录设备运行状态、漏洞修复情况。
每年至少一次应急演练,验证灾难恢复能力(如RTO≤4小时,RPO≤1小时)。
等级保护要求运营者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对系统进行科学定级,并实施分级防护策略。监管部门通过“指导监督,重点保护”原则,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备案、检查和整改指导,优先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相关系统的安全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