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通用要求有哪些?等级保护包括哪些内容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通用要求主要分为五个类别,涵盖安全技术和管理制度两方面。物理环境要求机房配置电子门禁、防火防水及备用电力。通信网络需采用密码技术保障数据传输保密性,边界防护需部署访问控制与入侵检测。计算环境应实现双因素身份鉴别与数据加密存储,安全管理中心需集中管控系统时间与审计记录。
一、等级保护通用要求有哪些?
等级保护通用要求以技术+管理双维度为核心,覆盖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具体分为以下五大类:
安全物理环境
物理访问控制:三级及以上系统需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人员;四级系统增设重要区域第二道门禁。
防火与防雷:三级系统需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支持自动检测与报警;防雷需采取措施防止感应雷。
电力供应:三级系统需设置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确保业务连续性;四级系统需配备应急供电设备。
电磁防护:三级系统对关键设备实施电磁屏蔽,四级系统扩展至关键区域。
安全通信网络
网络架构:三级系统需保证网络设备处理能力满足业务高峰需求,提供硬件冗余;四级系统优先保障重要业务带宽。
通信传输:三级系统需采用密码技术确认数据完整性与保密性;四级系统基于硬件进行密码运算和密钥管理。
安全区域边界
边界防护:二级系统需实现边界隔离;四级系统需阻断非授权访问。
入侵防范:二级系统需检测外部攻击;三级系统需防御内部攻击并分析新型网络攻击行为。
访问控制:三级系统需基于安全标记确认访问权限;四级系统通过通信协议转换或隔离进行数据交换。
安全计算环境
身份鉴别:三级系统需采用两种以上组合鉴别技术(如密码+生物识别);四级系统增设抗抵赖机制。
数据保密性:三级系统需加密存储和传输重要数据;四级系统建立异地灾难备份中心,支持业务实时切换。
剩余信息保护:三级系统需清除存储空间残留信息;四级系统扩展至敏感数据全生命周期保护。
安全管理中心
三级系统需实现系统管理、审计管理、安全管理功能;四级系统增设集中管控,确保系统内时间由唯一时钟同步。
二、等级保护核心内容
等级保护覆盖信息系统全要素,形成“技术+管理+场景”三维防护体系:
技术层面
物理安全:包括机房防火、防雷击、温湿度控制、电力供应等。
应用安全:应用需具备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功能,例如三级系统要求关闭高危端口、定期修补漏洞。
通信安全:通过密码技术保障数据传输保密性,三级系统需动态可信验证。
边界安全: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三级系统需检测内部攻击行为。
管理层面
安全管理制度:三级系统需建立全面安全制度管理体系,涵盖安全策略、操作流程、记录表单等。
安全管理机构:三级系统需成立网络安全工作委员会,配备专职安全管理员,不可兼任。
安全运维管理:三级系统需定期开展全面安全检查,制定安全检查表格并实施。
场景扩展
针对云计算、物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新兴领域,制定扩展标准。
行业定制:金融行业强化交易数据保密性,医疗行业重点保护电子病历隐私。
三、确保等级保护实施效果的关键措施
全生命周期管理
同步建设原则:信息系统新建、改建、扩建时,需同步规划安全方案,投入资金建设安全设施。三级系统需在设计中嵌入电子门禁、冗余电力等硬件。
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系统变化,重新确定安全等级。
标准化实施流程
五阶段闭环管理:
定级:依据业务信息和系统服务安全,确定保护等级。
备案:第二级以上系统需向地市级公安机关备案,提交定级报告、安全管理制度等材料。
建设整改:根据差距分析结果,实施技术整改和管理优化。
等级测评:选择具有资质的测评机构,依据《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进行全面评估。三级系统需每年测评一次,四级系统每半年一次。
监督检查:配合公安机关等监管部门检查,如实提供审计记录、漏洞修复报告等资料。
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
技术手段:
部署安全设备:三级系统需配置入侵检测系统、防恶意代码软件等。
采用密码技术:对重要数据加密存储和传输,例如三级系统使用国密算法保护患者隐私。
管理强化:
制定安全策略:明确数据分类、访问控制规则,三级系统要求关闭默认共享和高危端口。
开展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安全意识教育和技能考核,确保员工掌握应急处理流程。
持续优化与应急响应
自查自纠:系统运营单位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整改隐患。
应急预案演练:三级系统需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检验预案有效性。
第三方测评与认证:引入权威测评机构进行系统安全等级测评,客观评估安全状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等级保护通用要求需制定覆盖安全策略、操作规程的分级管理制度,设立专职安全管理岗位并明确审批流程。人员录用需签署保密协议,离岗时收回权限,建设阶段需同步规划安全方案并通过安全性测试,运维阶段需定期漏洞扫描、备份数据并开展应急演练,确保安全策略动态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