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 等级保护制度内容有哪些?等级保护分为几个等级

等级保护制度内容有哪些?等级保护分为几个等级

作者:小编 发表时间:2025-10-02 10:02

  等级保护制度是国家对信息系统分等级实施安全保护的基本制度,核心是根据系统重要性及被破坏后的危害程度,划分为五个安全等级,并明确不同等级的保护要求、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制度覆盖系统全生命周期,包括定级、备案、建设整改、等级测评和监督检查五个环节,确保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与业务需求匹配。

  等级保护制度内容

  等级保护制度的核心是对信息系统按业务安全应用域和区实行分级保护,通过法律和技术规范逐级加强监管,保障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其制度内容涵盖以下方面:

  分级保护机制

  根据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被破坏后的危害程度,划分为五个安全保护等级,明确不同等级的保护要求、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例如,三级系统需每年测评一次,四级系统需每半年测评一次。

  全生命周期管理

  包括系统定级、备案、建设整改、等级测评和监督检查五个环节:

  定级:运营单位自主确定系统等级,二级及以上系统需经主管部门审批或专家评审。

  备案:二级及以上系统需向公安机关备案,提交《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表》。

  建设整改:对照等保要求部署安全设备、优化系统配置、完善管理制度。

  等级测评:由公安部认证的测评机构对系统进行技术和管理测评。

  监督检查:公安机关对备案系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确保安全措施有效实施。

  技术与管理双维度要求

  技术要求:涵盖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中心等10类技术措施。

  管理要求: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结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安全运维管理等5类管理措施。

  法律与政策依据

  法律依据:如《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需按等级保护制度履行安全保护义务。

  标准体系:以《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为核心,涵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扩展要求。

  行业差异化监管

  金融、医疗、教育等重点行业需强制实施等保测评。互联网医院平台、P2P金融平台需通过三级等保测评,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信息系统需通过四级测评。

等级保护制度内容有哪些.jpg

  等级保护等级划分

  等级保护共分为五个等级,依据系统受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及公民权益的损害程度划分:

  一级(自主保护级)

  适用场景:小型企事业单位内部网络等一般系统。

  保护要求:用户自主进行安全保护,保护能力较低。

  测评要求:无需测评,按具体情况提交申请材料。

  二级(指导保护级)

  适用场景:县级以上部分信息系统、一般企业系统。

  保护要求:在自主保护基础上,国家信息安全监管部门提供指导。

  测评要求:建议每两年测评一次,部分行业明确要求两年一次。

  三级(监督保护级)

  适用场景:地市级以上信息系统、跨省或全国联网系统、重要行业核心系统。

  保护要求:国家信息安全监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

  测评要求:每年至少测评一次。

  四级(强制保护级)

  适用场景:国家事务处理系统、重要敏感数据处理与交换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保护要求:遵循国家强制性安全标准和规范,监管部门强制监督、检查。

  测评要求:每半年测评一次。

  五级(专控保护级)

  适用场景: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的核心子系统。

  保护要求:国家指定专门部门进行专门监督、检查,保护要求极为严格。

  测评要求:按国家专项规定执行。

  等级保护等级划分依据系统受破坏后的危害范围和严重程度,一级适用于小型私营企业,二级适用于县级单位信息系统,三级适用于地市级以上重要系统,四级适用于国家关键领域核心系统,五级适用于涉及国防、航天等极端重要系统。等级越高,监管要求越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