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测评流程是什么?等级保护测评的原则
等级保护测评通过“定级-备案-建设-测评-监督”闭环流程,为信息系统构建分层次、差异化的安全防护体系。积极做好等级测评工作可以抵御外部攻击,保障业务连续性,同时满足《网络安全法》等法规要求,避免法律风险。测评覆盖物理安全、网络通信、数据加密、应急响应等10大领域,确保系统具备风险识别与处置能力。
一、等级保护测评流程是什么
等级保护测评流程分为五个核心阶段,形成“定级-备案-建设-测评-监督”的闭环管理体系:
系统定级
自主定级:运营单位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结合系统业务类型、数据敏感性及受破坏后的影响范围,初步确定安全等级(共五级)。
专家评审与审批:二级及以上系统需组织行业专家评审,有主管部门的需报请核准,确保定级合理性。
公安机关备案:定级后30日内,持《定级报告》和《备案表》到市级及以上公安机关备案,公安机关审核后颁发备案证明。
安全建设整改
差距分析:对照等保标准,识别系统在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及管理安全等方面的短板。
整改实施:根据差距分析结果,部署安全设备、优化系统配置、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并形成安全加固报告。
等级测评
测评机构选择: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测评。
测评内容:
技术测评:通过漏洞扫描、渗透测试检验系统防护能力。
管理测评:检查安全制度执行记录、人员培训档案、应急响应流程等。
测评流程:测评准备→方案编制→现场测试→报告生成,周期约2-3个月。
测评结论:
符合:无高风险项且测评项综合得分≥75分。
基本符合:无高风险项但得分低于标准。
不符合:存在高风险项。
监督检查
定期复测:二级系统每两年复测一次,三级系统每年复测一次,确保系统持续符合等保要求。
动态调整:系统升级或业务扩展后需重新定级,并提交变更后的《定级报告》至公安机关备案。
二、等级保护测评的原则
等级保护测评遵循六大核心原则,确保测评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最小权限原则:用户仅获得完成工作所需的最小权限,限制误操作或恶意行为对系统的潜在危害。
分层保护原则:针对不同安全需求,在物理层、网络层、主机层、应用层、数据层实施差异化防护措施。
风险管理原则:通过威胁辨识、风险评估及控制,实现风险可接受性管理。
安全审计原则:定期审计系统日志,发现并修复漏洞,确保安全策略有效执行。
整体安全原则:将技术手段与管理措施结合,构建整体防护体系。
持续改进原则:根据技术发展和威胁变化,动态调整安全策略,保持系统防护水平与时俱进。
三、等保测评的最高级别
等保测评共分为五个安全保护等级,第五级为最高级别,其核心特征如下:
保护对象:涉及国家安全、国防安全、重大经济利益或社会稳定的核心系统,如国家级电信、广电、银行核心子系统,国防、航天航空等领域的核心信息系统。
防护要求:
物理安全:机房需满足防火、防潮、电力冗余等严苛条件。
网络安全:采用多重网络隔离技术,部署入侵防御系统(IPS)实时阻断高级威胁。
主机安全:强制启用密码复杂度策略,定期更新系统补丁。
数据安全:采用AES-256加密存储敏感数据,通过哈希算法保障数据完整性。
管理安全:建立专职安全管理部门,实施权限分离,每年开展安全意识培训且考核通过率≥90%。
测评频率:依据特殊安全需求进行定期测评,确保系统始终处于最高防护状态。
等级保护测评分为五级,第五级为最高级别,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的核心系统。二级至四级系统是主流测评对象,其中三级系统需满足230项控制点要求,测评通过率约60%。通过测评可显著降低安全事件概率,同时提升企业信誉,成为招投标、行业准入的关键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