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 二级等级保护每年需要测评吗?等保测评的核心内容

二级等级保护每年需要测评吗?等保测评的核心内容

作者:小编 发表时间:2025-07-25 10:34

  二级等级保护是我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中的基础级别,适用于非核心但涉及公民、法人信息处理的信息系统。其核心目标是防范非法访问、数据篡改等中低风险威胁,要求构建覆盖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及数据安全的防护体系,确保系统稳定运行与数据保密性。

  一、二级等级保护每年需要测评吗?

  是的,根据现行规定,二级等级保护系统需要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测评。 ‌

  官方要求

  根据《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GB/T 28448-2019)及地方执法实践,二级及以上信息系统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安全检查和测评。

  特殊情况

  ‌系统架构调整‌:若系统发生重大变更,如技术架构调整、业务系统升级等,需及时补测。

  行业差异‌:金融、医疗、政务等重点行业通常执行更严格的标准,部分企业可能采用每年一次的合规策略,但并非强制要求。 ‌

  实践建议

  多数企业采用每年一次外部测评配合日常自查的方式确保合规,但超过2年未测评可能面临合规风险。 ‌

  二、等保测评的核心内容

  等保测评依据《网络安全法》及GB/T 22239-2019等标准,从技术和管理两大层面构建安全防护体系,覆盖物理环境、网络架构、主机设备、应用系统、数据全生命周期及安全管理体系。

  技术层面

  物理安全:评估机房位置、防火防盗、温湿度控制、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的防护能力。三级等保要求机房配备双路供电、防静电地板及电磁屏蔽装置。

  网络安全:检查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的配置,评估网络架构安全性、通信加密强度及边界防护能力。三级等保要求对重要网段进行技术隔离,并部署恶意代码检测系统。

  主机安全:验证操作系统加固、补丁管理、账户权限分配及资源控制措施。三级等保要求对管理用户采用双因子认证。

  应用安全:测试身份认证、访问控制、输入验证、错误处理等机制,防范SQL注入、跨站脚本(XSS)等攻击。三级等保要求对通信过程进行全报文加密。

  数据安全:评估数据加密、备份恢复、残留数据清理等措施的有效性。三级等保要求对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及重要业务数据实现异地备份。

  管理层面

  安全管理制度:审查安全策略、操作流程、应急预案等文档的完整性与执行情况。

  安全管理机构:评估安全组织架构、人员职责划分及专职团队配备。

  人员安全管理:检查人员录用、培训、考核、离职等环节的安全措施,防止内部威胁。

  系统建设管理:监督系统需求分析、设计、实施、验收等阶段的安全管理。

  系统运维管理:关注变更管理、事件响应、问题处理等日常运维流程的合规性。

二级等级保护每年需要测评吗.jpg

  三、二级等级保护未及时测评的后果

  法律与合规风险

  行政处罚:根据《网络安全法》,未履行等保义务的企业可能面临警告、罚款或暂停业务。

  行业准入限制: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明确要求通过等保测评方可开展业务。未达标企业可能无法参与政府采购或行业合作。

  上市审查障碍:拟上市企业若未通过等保测评,可能被视为不符合监管要求,影响IPO进程。

  安全风险加剧

  漏洞暴露:未测评系统可能存在未知漏洞,增加被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的风险。

  业务中断:安全事件可能导致系统瘫痪、数据丢失,直接影响企业运营。

  商业信誉损害

  客户流失:用户对未通过等保测评的企业信任度降低,可能转向竞争对手。

  品牌声誉受损:安全事件曝光后,企业可能面临公众质疑,影响长期发展。

  四、确保测评准确性的关键措施

  选择专业测评机构

  优先选择具备CNAS资质、经验丰富的测评团队,确保其熟悉行业规范与技术标准。

  系统自查与差距分析

  测评前开展全面自查,使用漏洞扫描工具识别潜在风险,并制定整改计划。

  遵循标准化测评流程

  测评过程需涵盖文档审查、现场检查、渗透测试、漏洞扫描等环节,确保覆盖所有测评项。

  风险评估与优先级排序

  对识别出的风险按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分类(高、中、低),优先处理高风险项。

  持续改进与复测机制

  定期复测(三级等保每年一次)并更新安全策略,适应不断变化的威胁环境。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测评过程中严格保护客户数据,采用脱敏处理、访问控制等技术措施。

  技术层面,二级等保要求机房配备防火防盗设施、网络边界部署防火墙、主机安装防病毒软件、应用系统实现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并对关键数据定期备份。管理层面,需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人员职责、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并通过日志审计追踪操作行为。通过测评后,企业可满足《网络安全法》合规要求,降低法律风险,提升用户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