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等级保护?等级保护有效期多久
等级保护是我国依据《网络安全法》实施的信息安全基本制度,通过分级分类管理,对不同重要性的信息系统采取差异化防护措施。根据系统受破坏后的危害程度,划分五个安全等级,构建覆盖技术、管理和监管的全链条防护体系,确保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
什么是等级保护?
等级保护是我国《网络安全法》强制实施的信息安全基本制度,旨在通过分级分类管理保障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其核心是根据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受破坏后的危害程度,将安全保护划分为五个等级:
第一级(自主保护级):适用于一般系统,用户自主保护,无需备案。
第二级(指导保护级):适用于部分县级信息系统,需公安备案,建议每两年测评一次。
第三级(监督保护级):适用于地市级以上核心系统,需公安备案并每年测评一次。
第四级(强制保护级):适用于国家级关键基础设施,需公安备案并每半年测评一次。
第五级(专控保护级):适用于国防、航天等极端重要系统,由国家专门机构管理。
等级保护有效期多久?
备案证明有效期:根据2025年新规,等级保护备案证明有效期为三年,自备案或延期申请通过之日起计算。例如,2025年1月1日前备案的系统,有效期统一从该日起算。
延期申请:期满需继续使用的,应在到期前三个月内向公安机关申请延期。
测评周期:
二级系统:建议每两年测评一次,以维持合规性。
三级系统:必须每年测评一次,确保持续符合安全标准。
四级系统:每半年测评一次,应对更高风险需求。
等级保护的核心价值
法律合规:满足《网络安全法》等法规要求,避免处罚风险。
风险防控:通过分级防护降低信息泄露、网络攻击等安全威胁。
资源优化:根据系统重要性分配安全投入,提升防护效率。
社会信任:增强用户对信息系统安全性的信心,促进业务发展。
等级保护通过“定级、备案、测评、整改”的闭环流程,帮助组织明确安全投入优先级,降低合规风险。分级依据系统服务范围、用户规模及数据类型,实施等级保护可提升系统抗攻击能力,保障社会秩序与公共利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