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测评原则是什么?等级保护测评的流程是什么
等级保护测评旨在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估流程,验证信息系统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防护等级要求。等级保护测评原则包括客观性、全面性、风险导向,确保测评结果真实反映系统安全能力,为后续整改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做好等级保护测评工作可以更好地保障网络安全。
一、等级保护测评原则
等级保护测评需遵循以下核心原则,确保测评过程科学、合规且风险可控:
保密原则:对测评过程数据及结果严格保密,未经授权不得泄露,防止数据滥用或侵害被测单位权益。
标准性原则:依据国家等级保护标准设计测评方案,确保流程与方法符合法规要求。
规范性原则:测评过程文档需结构清晰、内容完整,便于项目跟踪与质量追溯。
可控性原则:测评进度需按计划推进,确保被测单位对测评工作全程可控,避免延误或失控。
整体性原则:测评范围需覆盖技术与管理全维度,无遗漏关键环节。
最小影响原则:通过非高峰期测试、技术保障方案等措施,将测评对系统运行的影响降至最低,保障业务连续性。
二、等级保护测评流程
等级保护测评流程分为五个阶段,形成闭环管理:
定级备案
定级:根据系统业务需求、资产价值及安全需求,自主确定保护等级,并组织专家评审。
备案:第二级以上系统需向所在地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提交定级报告、备案表等材料,完成备案审查。
安全建设整改
参照定级要求,对系统进行差距评估,识别不满足项。
通过部署安全设备、完善管理制度等措施,实现合规整改。
等级测评
测评准备:梳理系统架构、安全现状,设计测评方案。
现场测评:实施漏洞扫描、渗透测试、配置核查等技术检测,评估系统安全防护能力。
报告编制:总结测评发现,提出整改建议,形成测评报告。
合规监督检查
向公安机关提交测评报告,配合完成监督检查,确保整改措施有效落实。
公安机关对重点系统开展抽查,对未达标单位责令整改并追责。
持续改进
根据技术发展、业务变更动态调整防护策略,定期复测,确保防护能力与风险水平匹配。
三、等级保护测评周期
测评周期因系统级别而异,需兼顾合规要求与实际风险:
二级系统:每2-3年测评一次,适用于县级单位重要系统、地市级机关内部一般系统。
三级系统:每年测评一次,适用于省级政务外网、地市级核心业务系统、大型企业数据中心等高风险场景。
四级及以上系统:每半年测评一次,需通过国家权威机构认证,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关键基础设施的极高危系统。
时间估算:
整体周期:在双方配合度高的情况下,二级或三级系统测评通常需1-2个月,具体取决于系统规模、复杂度及整改范围。
现场测评:一般持续1周左右,涵盖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等核心环节。
整改与报告:小规模整改需2-3周,报告编制需1-2周。若配合度不足或系统复杂,周期可能延长。
等级保护测评流程分为定级备案、差距分析、现场测评、整改复测四阶段,需依据系统等级制定差异化方案。二级系统通常每2-3年测评一次,三级系统需每年复测,且测评周期受系统规模、整改难度影响,一般在1-3个月内完成。测评通过标准为符合项占比≥80%且无高风险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