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实行等级保护?等保二级测评要求是什么
实行等级保护是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必然要求。随着数字化进程加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风险加剧。等级保护通过分类分级管理,为不同安全需求的信息系统提供差异化防护策略,确保重点领域的安全防护能力与风险相匹配,有效降低系统性安全风险。
为什么要实行等级保护?
保障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
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已成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但面临来自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入侵、攻击、破坏,以及违法犯罪活动的持续上升。等级保护通过分类分级保护机制,有效防范和抵御网络攻击,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免受损害,从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已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等级保护通过提升企业和组织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降低网络安全风险,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安全可信的环境。
明确责任与规范安全建设
等级保护制度明确了责任主体和工作方法,推动安全防护从单点防御向体系化建设转变。通过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按等级管理安全产品、分等级响应处置安全事件,使安全建设更加突出重点、统一规范、科学合理。
履行法律义务与规避风险
《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履行安全保护义务。拒不履行将面临法律处罚,因此等级保护是企业合规运营的必要条件,也是规避法律风险的重要手段。
等保二级测评要求是什么?
技术要求
安全物理环境:机房需具备防火、防水、防潮、防雷击等基础防护措施,配备门禁系统或专人值守,确保物理访问可控。
安全通信网络:网络架构需划分安全区域,数据传输需加密或通过可信信道进行,日志留存≥6个月。
安全区域边界: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实现访问控制策略,限制非授权访问,关闭高危端口。
安全计算环境: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需配置安全策略,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定期更新,敏感数据加密存储。
安全管理中心:建立日志审计机制,留存至少6个月的操作记录,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员,实现统一安全管理。
管理要求
安全管理制度:至少制定18项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访问控制规范》等,制度需由管理层签发并公示,根据业务变化动态调整。
管理机构与人员:设立安全管理机构,明确岗位职责,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员,员工年度安全培训≥16学时。
建设管理与系统运维:账号权限分级管控,禁止共享账号,运维操作需留存审计日志,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备案审查、监督检查。
应急响应与灾难恢复:建立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计划,定期进行演练,确保计划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等保测评二级环境要求旨在全面保障信息系统在技术和管理层面的安全保护能力,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并有效抵御各类安全威胁。推动企业建立安全体系,避免安全投入盲目性,提升整体安全治理水平,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合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