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等级保护2.0怎么设置?等级保护2.0测评要求
网络等级保护2.0以安全管理中心统筹,构建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三层防护。技术上需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等设备,强化系统加固与访问控制,管理上需制定安全策略、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并定期开展安全培训与演练。
网络等级保护2.0怎么设置?
一、核心设计原则
分区分域防护
合理划分安全域,通过VLAN隔离、防火墙策略等实现多层防护。核心业务系统部署独立安全域,禁止外部网络直接访问。
均衡性保护
结合业务需求与安全风险,平衡安全性与可用性。中小企业可优先保障数据加密与备份,再逐步完善审计与应急响应机制。
技术与管理结合
技术层面: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加密等;管理层面:制定安全制度、明确人员职责、开展定期培训。
动态调整与可扩展
定期评估安全策略有效性,根据威胁变化调整防护措施。每季度更新防火墙规则,每年开展渗透测试。
三同步原则
信息系统新建、改建、扩建时,同步规划、建设、使用安全设施。云平台部署时,同步配置安全组、日志审计等功能。
二、技术体系设置
安全物理环境
机房安全:配置电子门禁系统、视频监控,部署防火、防水、防雷击设施。
设备管理:建立硬件清单,标注责任人及维护周期;核心设备实施电磁屏蔽,防止信息泄露。
安全通信网络
网络架构:划分VLAN隔离不同安全域,关闭高危端口。
传输加密:敏感数据使用HTTPS、SSL/TLS加密传输,密钥分离存储。
安全区域边界
访问控制:部署下一代防火墙,启用入侵检测与防病毒模块;高危操作需双重身份认证。
边界审计:记录跨边界访问行为,日志留存≥6个月。
安全计算环境
主机安全:操作系统加固,定期更新补丁;禁用默认账户,启用最小权限原则。
应用安全:Web应用部署WAF防护,定期扫描漏洞;数据库开启审计功能,记录增删改操作。
安全管理中心
集中管理:部署日志审计平台,支持快速检索,定义12类异常行为特征库。
态势感知:每季度生成安全态势分析报告,报送决策层审阅。
三、管理体系设置
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至少18项制度文件,包括《应急预案》《访问控制规范》《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等;版本变更需评审委员会批准。
安全管理机构
设立专职安全岗位,明确职责分工;供应商准入实施安全能力评级,合同明确数据泄露赔偿责任。
安全人员管理
员工年度安全培训≥16学时,考核通过率纳入部门KPI;使用钉钉“安全学院”等平台推送课程,自动记录学时。
安全建设管理
依据差距分析结果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技术与管理措施;云服务商责任共担机制下,复用云平台合规资质。
安全运维管理
账号权限分级管控,禁止共享账号;运维操作留存审计日志,精确至秒级;每日增量备份+每周全量备份,异地保存至少两份副本。

等级保护2.0测评要求
一、测评流程
定级备案
确定信息系统等级,向属地公安机关提交《系统定级报告》《基础信息调研表》等材料,获取备案证明。
差距分析
对照GB/T 22239-2019标准,识别技术与管理差距;检查防火墙规则是否覆盖所有高危端口。
建设整改
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与时间节点;优先修复高危漏洞,中低危问题在复测前集中处理。
等级测评
委托具备资质的测评机构开展技术检测与管理审查;二级系统测评总分需≥75分(满分100)。
监督检查
提交测评报告备案,接受公安机关监督检查;定期复查保持合规状态。
二、关键测评指标
技术要求(占比70%)
物理安全:机房防火、防水、防雷击措施,门禁与监控系统有效性。
网络安全:防火墙策略、VLAN划分、入侵检测覆盖率。
主机安全:操作系统补丁更新率、账户权限管控。
应用安全:Web应用漏洞修复率、数据库审计功能。
数据安全:数据加密强度、备份恢复时效性(RTO≤4小时,RPO≤1小时)。
管理要求(占比30%)
制度文件:安全管理制度完整性、版本控制流程。
人员管理:培训学时达标率、考核通过率。
运维管理:日志留存时长、审计日志可追溯性。
应急响应:灾难恢复演练频率、MTTR(平均修复时间)达标率。
三、低成本合规策略
云服务复用
选择已通过等保三级的云平台,复用其基础设施合规资质;
开源工具利用
使用OpenVAS、Nessus Essentials扫描漏洞,覆盖80%中低危问题;OpenSCAP自动化检查系统安全基线。
模板化文档管理
下载公安机关发布的《等保二级管理制度模板》,替换企业名称后直接使用;编制《安全运维手册》《应急预案》等9类文档。
自动化合规检查
引入自动化工具,实时检测端口暴露、策略变更等风险,年费约2000元。
等级保护2.0实施时需先定级备案,明确系统等级与保护范围。测评重点包括技术体系,如边界防护、数据加密)与管理体系,如制度落实、人员培训,总分需达70分以上,且高危漏洞必须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