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等级保护与三级保护区别?二级等级保护有哪些项目
二级等保适用于地市级以下非核心系统或一般业务平台,系统破坏后主要影响局部业务或公民权益,不涉及国家安全。三级等保则覆盖省级以上核心系统、关键基础设施及敏感数据平台,系统破坏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或国家安全受损,需承担更高安全责任,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下二级等级保护与三级保护区别都有哪些。
二级等级保护与三级保护区别
1.应用场景与重要性
二级等保:适用于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一般信息系统,系统破坏后主要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对社会秩序、公共利益造成一般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
三级等保:适用于地级市以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内部重要信息系统,系统破坏后可能对社会秩序、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直接损害国家安全。
2.防护能力要求
二级等保:需防御小型组织或少量资源发起的恶意攻击,以及一般自然灾害威胁,具备在遭受攻击后恢复部分功能的能力。
三级等保:需防御有组织团体或丰富资源发起的恶意攻击,以及严重自然灾害威胁,具备在遭受攻击后快速恢复绝大部分功能的能力。
3.测评内容与频率
二级等保:测评项共135项,涵盖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等基础要求,每两年至少测评一次。
三级等保:测评项共211项,在二级基础上增加入侵检测、漏洞扫描、动态口令等高级技术措施,每年至少测评一次。
4.数据备份与恢复
二级等保:要求建立本地备份机制,确保故障时数据可恢复。
三级等保:要求建立异地实时备份机制,保障数据高可用性。

二级等级保护有哪些项目
1.物理安全
环境控制:机房选址需防震、防风、防雨,配备防火、防水、防雷设施,温湿度自动调节,电力供应采用备用电源。
设备防护:主要设备固定并设置明显标记,物理访问通过门禁控制,线缆铺设隐蔽安全。
电磁防护:对关键设备实施电磁屏蔽,防止电磁泄漏。
2.网络安全
边界防护: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实现网络边界安全隔离和访问控制。
结构安全:划分网络区域并分配地址,重要区域与其他区域隔离,保障带宽满足业务高峰需求。
安全审计:对网络运行状况、用户行为等进行审计,记录包括日期、事件、用户、类型等信息,并定期备份。
3.主机安全
访问控制:管理用户最小权限分配,实现权限分离,防止越权访问。
入侵防范:限制管理终端访问,提供有效性检验功能,及时发现已知漏洞。
恶意代码防范:部署防病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防范恶意代码攻击。
剩余信息保护:信息所在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完全清除,防止信息泄露。
4.应用安全
身份鉴别:采用用户名+密码、动态口令等多因素认证技术,确保用户身份真实性。
访问控制:根据用户角色设置权限,防止未授权访问敏感数据。
通信完整性:采用校验技术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防止篡改。
软件容错:对输入数据进行合法性校验,防止非法输入导致系统崩溃。
5.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防止数据泄露。
数据备份:定期备份重要数据,确保灾难恢复能力。
异地备份:建立异地备份机制,防止本地灾难导致数据丢失。
6.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和权限,制定安全策略和操作规程。
人员管理:对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确保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系统建设管理:确保信息系统建设符合安全要求,包括系统定级、方案设计、产品采购等环节。
系统运维管理:确保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符合安全要求,包括环境管理、资产管理、设备维护管理等。
二级等保要求防御基础攻击和一般自然灾害,具备本地数据备份能力,测评项135项,每两年测评一次。三级等保需抵御有组织攻击和严重灾害,强制异地实时备份、入侵检测及动态口令认证,测评项增至211项,每年强制测评,且需通过可信计算技术强化全生命周期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