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的级别是什么?等级保护的安全要求是什么
等级保护分为五个级别,从低到高依次为一级适用于小型企事业单位内部网络,保护能力较低。二级适用于县级以上部分信息系统,增加国家监管指导。三级适用于地市级以上或跨省联网系统,需接受严格监督。四级针对国家事务处理等关键系统,强制实施高标准保护。五级为最高级别,适用于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需国家专门部门监督。
一、等级保护的级别是什么?
中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将信息系统划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为:
第一级(自主保护级)
适用于一般信息系统,如小型企事业单位内部网络。系统受破坏后仅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
第二级(指导保护级)
适用于县级以上部分信息系统。系统受破坏后可能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同样不损害国家安全。
第三级(监督保护级)
适用于地市级以上信息系统及跨省或全国联网运行的系统,如政府机关、金融机构、能源、交通等领域的核心系统。系统受破坏后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
第四级(强制保护级)
适用于国家事务处理信息系统、重要敏感数据处理与交换系统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系统受破坏后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第五级(专控保护级)
适用于国家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的核心子系统,如国防、重大外交、航天航空等领域。系统受破坏后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

二、等级保护的安全要求是什么?
等级保护的安全要求分为安全通用要求和安全扩展要求,涵盖物理环境、网络架构、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及安全管理六大维度:
1.物理安全
机房需配备电子门禁、防盗报警、视频监控系统,并设置专人值守或环境监控设备。
关键设备固定安装,配置专用气体灭火装置和备用发电机,确保供电连续性。
物理访问记录需实施完整性保护,防止数据篡改或删除。
2.网络安全
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防御系统及网络审计设备,实现流量监控和攻击防御。
交换机需支持VLAN划分与QoS流量控制,访问控制策略细化到端口级权限管理。
网络隔离技术区分不同安全域,防止横向渗透风险。
3.主机安全
操作系统需达到高安全等级标准,实施双因素身份认证和最小权限访问控制。
服务器启用安全审计功能,完整记录系统操作日志,并部署防病毒软件及漏洞补丁管理机制。
关键服务器采用双机热备或集群部署,确保高可用性。
4.应用安全
应用开发遵循安全编码规范,集成身份鉴别模块,实现细粒度权限管理。
系统上线前需通过渗透测试与代码审计,运行阶段留存操作审计日志并定期开展安全评估。
部署网页防篡改设备,防止核心页面被非法修改。
5.数据安全
数据存储采用加密技术,确保敏感信息完整性与保密性。
建立本地每日备份与异地容灾备份机制,数据传输通道采用SSL/TLS加密协议。
数据库实施字段级加密或脱敏处理,防止数据泄露。
6.安全管理
制定覆盖人员管理、运维流程、应急预案的完整制度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和权限控制。
设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人员。
实施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关键岗位人员需通过专业资质认证。
三、确保等级保护实施效果的关键措施
1.确定系统安全等级
依据《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从业务信息和系统服务安全两个方面综合评估系统保护等级。
考虑系统承载的业务信息的重要性、敏感度以及受到威胁后可能带来的损失等因素。
2.制定安全策略
根据系统定级结果,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安全职责。
加强人员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3.实施安全防护
采取物理防护、网络安全、数据加密等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系统符合相应等级的保护要求。
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
4.进行安全评估
选择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测评机构进行系统安全等级测评,依据相关标准对系统进行全面评估。
测评机构需形成测评报告,明确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整改建议。
5.持续监控与动态调整
建立持续监测机制,配合年检与抽查,确保系统安全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跟踪信息系统的变化情况,调整安全保护措施。如系统应用类型、范围等条件发生变化,需重新确定安全保护等级并实施相应保护。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将保护对象划分为五个级别,从低到高分别为一级至五级,每个级别对应不同的安全保护要求和影响范围。各级别保护要求随安全需求递增,这种分级体系既明确了不同系统的安全基准,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标准化检查依据,确保信息安全工作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