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等保三级标准有哪些?系统等级保护定级方法有哪些
系统等保三级是国家对非银行机构信息系统的最高级别安全认证,其标准涵盖了技术与管理两个层面,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及业务连续性。系统等保三级标准有哪些?本文将详细为大家介绍,等保三级还要求企业配置独立的安全运维团队,对互联网访问行为进行深度分析,并每季度更新威胁情报库。
系统等保三级标准有哪些?
系统等保三级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物理安全:机房应具备防火、防水、防潮、防鼠等措施,配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灭火设备,设置防水挡板和排水系统,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及时响应;服务器等关键设备应安装在专用的机柜中,并采取锁具等防盗措施。
设备安全:设备的防盗、防毁和防电磁泄漏至关重要。关键设备应安装在专用的机柜中,并采取锁具等防盗措施;同时,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保证其正常运行。
网络安全:网络架构应合理划分,将不同业务的网络区域进行隔离,防止安全事件的扩散;网络链路应冗余,避免单点故障影响业务正常运行;通过设置防火墙、访问控制列表等手段,限制外部非法用户对内部网络的访问,同时对内部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精细管理。
主机安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应采用多种身份鉴别方式,如用户名/密码、数字证书、动态口令等,提高用户身份认证的安全性;对主机上的文件、目录和服务等资源进行访问控制,依据用户的角色和权限分配相应的访问级别;安装防病毒软件和恶意软件检测工具,并及时更新病毒库,防止主机受到恶意代码的攻击。
安全管理制度:企业需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涵盖人员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数据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通过培训、监督和考核等方式,确保制度能够有效执行。
人员安全管理:在人员招聘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背景审查,确保录用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定期对员工进行网络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应急响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在发生安全事件时的应急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
系统等级保护定级方法有哪些?
初步确定等级:根据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数据的重要性,初步确定其保护等级。等级保护分为五个级别:
第一级(自主保护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只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较轻损害。
第二级(指导保护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还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较轻损害。
第三级(监督保护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
第四级(强制保护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第五级(专控保护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
网络安全等级评级标准是对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水平的评估和分类,等保三级的基本要求包括安全管理、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事件响应等方面,跟着小编一起详细了解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