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测评流程是什么?二级等保测评几年一次
等级保护测评流程主要包括定级、备案、测评、整改和监督检查五个阶段,二级等保测评通常每两年进行一次。首先根据系统重要性自主定级并报公安机关备案,随后依据定级要求开展安全建设整改,完善技术和管理措施。之后委托具备资质的测评机构进行现场测评,验证系统安全性,最后向监管部门提交报告并接受定期检查。
等级保护测评流程是什么?
1.定级:
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评估系统的业务重要性、数据敏感性等因素。
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输出专家评审报告作为后续备案和测评的依据。
2.备案:
将定级结果和相关材料提交给公安部门备案。
整理定级报告、专家评审报告等材料,提交给当地公安机关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后,公安部门会发放备案证或备案号,并要求企业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测评和完成整改。
3.测评:
由具有资质的测评机构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状况进行检测评估。
测评机构进场实施测评,收集系统基础信息,进行初测并出具差距报告,指出需要整改的等保合规控制项。
4.整改:
根据差距报告中的内容进行整改,以满足等保的合规要求。
整改包括技术层面的安全产品和程序代码修改,以及管理层面的安全制度制定等。
5.监督检查:
公安机关依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监督检查运营使用单位开展等级保护工作的情况。
企业应接受公安机关的安全监督、检查和指导,并如实提供相关材料。
二级等保测评几年一次?
二级等保测评通常每两年进行一次。这一周期是基于行业共识和惯例,以及部分地区和行业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
尽管国家层面的法规如《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并未明确规定二级等保的测评周期,但参照行业实践和地区监管要求,二级等保测评每两年进行一次已成为普遍做法。
二级等保测评通常每两年进行一次,但具体周期可能因行业或地区监管要求而有所不同。以下是对二级等保测评周期的详细说明:
通用情况:
根据行业共识和惯例,二级等保测评普遍按每两年一次的频率进行。这一周期是基于二级信息系统的安全重要性和风险水平设定的,旨在确保系统能够保持较高的安全等级,并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
特殊行业要求:
在某些特殊行业,如电力行业,明确规定了二级网络应当每两年进行一次等级保护测评。
医疗行业对二级网络的测评周期则根据网络涉及的个人信息数量有所不同,涉及10万人以上个人信息的网络应至少三年开展一次测评,其他网络则至少五年开展一次。
地区监管要求:
除了行业要求外,一些地区也发布了相关文件,明确了二级等保测评的周期。这些地区性文件可以作为开展等保测评的依据。
等级保护测评内容涵盖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及管理安全六大维度,通过访谈、文档审查、配置检查、工具测试等方式评估系统合规性。二级系统每两年测评一次,测评结果需达到70分以上且无高风险项才算合格,未达标需整改后重新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