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测评要求有哪些?等保2.0标准是什么
等级保护测评是国家强制实施的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制度,旨在通过技术检测与管理审查,验证系统是否符合《网络安全法》及等保2.0标准要求。做好等级保护工作可以防范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风险,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同时满足合规性要求,避免法律处罚。
等级保护测评要求有哪些?
等级保护测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及《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19),从技术和管理两大维度构建安全框架,覆盖传统信息系统及云计算、物联网、工业控制等新兴技术场景。其核心要求可归纳为以下十大项:
1.安全物理环境
涵盖机房选址、物理访问控制、防火防盗、防雷击、温湿度控制等,确保物理环境安全稳定。
2.安全通信网络
要求采用安全可靠的通信技术,确保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实施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措施。
3.安全区域边界
根据业务需求和安全策略规划边界,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部署防火墙、入侵防范系统(IPS)等设备,实施边界防护。
4.安全计算环境
对服务器、数据库、终端设备等测评对象进行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恶意代码防范等,确保数据安全。
5.安全管理中心
包括系统管理、审计管理、安全集中管控,实现安全策略的统一配置与监控。
6.安全管理制度
评估制度全面性,如计算机管理制度、机房进出制度、恶意代码防范制度等。
7.安全管理机构
检查网络安全机构的岗位设置、人员授权、审批流程及沟通合作机制。
8.安全管理人员
对人员录用、离岗、培训等内容进行测评,确保人员安全意识与技能达标。
9.安全建设管理
覆盖定级备案、方案设计、安全设备采购、软件开发、服务商选择等环节,确保建设过程合规。
10.安全运维管理
包括环境管理、资产管理、漏洞管理、备份恢复、安全事件处置等,实现全生命周期运维保障。
等保2.0标准是什么?
等保2.0是中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升级版本,以动态防御、主动防护为核心,通过技术与管理双重维度构建安全体系。其核心特点包括:
1.分级保护
将信息系统划分为五级安全保护等级,根据系统受破坏后的影响范围逐级提升防护要求。例如:
一级(自主保护):适用于个人网站或小型内部系统,年检自查,无需备案。
三级(监督保护):适用于政务系统、金融平台,需每年强制测评,建立三级防护体系。
五级(专控保护):适用于军事系统,由国家直接管控。
2.对象扩展
覆盖传统信息系统及云计算、物联网、工业控制等新兴技术场景,形成“通用要求+扩展要求”的灵活框架。例如:
云计算安全扩展要求:包括基础设施位置、虚拟化安全保护等。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涵盖室外控制设备防护、网络架构安全等。
3.动态防御机制
引入实时监控、可信验证和应急响应能力,提升主动防御水平。例如:
可信计算技术:通过信任根、信任链构建信任链,确保系统可靠性。
安全事件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的事件管理机制,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安全事件。
4.全流程管控
覆盖系统建设、运维、人员培训等环节,强调风险评估和整改闭环。例如:
安全建设管理:要求定级备案、方案设计、安全设备采购等环节合规。
安全运维管理:包括漏洞管理、备份恢复、应急响应等,确保系统持续安全。
5.合规性要求
强制落实等级备案、定期测评及监督检查,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履行安全义务。例如:
二级系统:需向公安备案,每两年测评。
四级系统:需动态防御体系,每半年渗透测试。
等级保护测评覆盖物理安全、网络防护、数据加密、安全策略等十大维度,采用访谈、核查、测试等方法收集证据。流程分为“准备、方案编制、现场测评、报告编制”四阶段,重点整改高危漏洞和管理缺陷,最终通过第三方复评确保系统持续符合对应安全等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