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流程,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是什么?
等级保护流程以系统定级为起点,需根据业务重要性、数据敏感性及受破坏后的影响范围,初步确定安全等级,并组织专家评审与主管部门审批。完成定级后,运营单位需在10日内向公安机关备案,提交备案表、系统拓扑结构及安全管理制度等材料,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下等级保护流程。
等级保护流程
等级保护流程分为五个阶段,形成闭环管理以持续提升系统安全防护能力:
1.系统定级
运营单位根据系统重要性、业务特点及受破坏后的影响范围,自主确定安全保护等级(一级至五级),并提交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关键点:定级需科学合理,避免过高导致资源浪费或过低无法满足安全需求。
2.系统备案
第二级以上信息系统需在定级后10日内,由运营单位到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备案。
材料要求:备案表、系统拓扑结构、安全管理制度、产品清单及认证证明等。
3.安全建设整改
根据定级结果,采购符合等级要求的安全产品,立安全组织,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整改内容:包括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
4.等级测评
由公安部认证的测评机构,通过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等技术手段,评估系统安全防护能力。
测评周期:三级系统每年测评一次,二级系统每两年测评一次。
5.监督检查
公安机关定期检查系统安全状况,确保持续符合等级保护要求。
监管趋势:从“查报告”转向“查整改闭环”,要求企业提交完整自查记录及佐证材料。
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分为技术要求与管理要求两大类,涵盖五个安全层面:
一、技术要求
物理安全
机房防护:包括防火、防水、防雷击、温湿度控制等。机房需配置灭火设备及避雷装置。
设备安全:主要设备应固定并设置明显标记,防止盗窃或破坏。
网络安全
边界防护:在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限制非法访问。
入侵防范:通过漏洞扫描、入侵检测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置安全事件。
主机安全
身份鉴别: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防止非法访问。
访问控制: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限制默认账户权限。
应用安全
安全审计:记录用户操作行为,便于追溯和分析安全事件。
剩余信息保护:确保用户退出后,其使用过的信息不被非法获取。
数据安全
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防止数据泄露。
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备份数据,并测试恢复流程,确保数据可用性。
二、管理要求
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安全策略、操作规程等制度文件,明确安全目标及实施细则。
示例: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应急响应预案》等。
安全管理机构
设立安全管理岗位,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安全工作有效落实。
示例:设立安全主管、安全审计员等岗位。
人员安全管理
对安全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提升安全意识及技能水平。
示例:定期组织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系统建设管理
在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及验收阶段,融入安全要求,确保系统安全可控。
示例:在系统设计阶段,进行安全需求分析并制定安全方案。
系统运维管理
对系统运行维护过程进行安全管理,包括变更管理、应急响应等。
示例:建立变更管理流程,确保变更前进行风险评估及审批。
以上就是等级保护流程介绍,系统整改完成后,需委托具备资质的测评机构进行等级测评,通过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等技术手段验证安全防护能力,并出具测评报告。企业需根据业务发展和威胁变化,动态调整安全策略,每年或每两年进行复测,形成“定级-备案-整改-测评-改进”的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