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步骤是什么?等级保护内容有哪些
等级保护实施需遵循“定级-备案-建设整改-测评-监督检查”五步流程。首先依据系统重要性及受破坏后的危害程度确定安全等级,并向公安机关备案。随后按等级要求建设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和管理制度,整改完成后由测评机构进行合规性检测,最终接受公安机关的定期检查与动态监管。
一、等级保护步骤是什么
系统定级
依据: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中的重要性,以及受破坏后的危害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
关键动作:运营单位自主定级后,需组织专家评审,并报行业主管部门核准,最终提交公安机关备案审核。
系统备案
要求:运营单位需在系统投入运行后30日内,向所在地市级及以上公安机关备案,提交《定级报告》《备案表》等材料。
审核结果:公安机关审核通过后颁发《备案证明》;若定级不准,需重新定级备案。
建设整改
内容:依据等保标准(如GB/T 22239-2019),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及安全管理六个维度进行整改。
目标:消除高危漏洞,提升系统防护能力。
等级测评
频率:二级系统每两年测评一次,三级系统每年一次,四级系统每半年一次。
流程:选择公安部授权的测评机构,依据《测评要求》对系统进行全面检测,出具《测评报告》。测评结论分为“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需根据结果进一步整改。
监督检查
主体:公安机关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查,三级及以上系统检查频次与测评频次一致。
要求:运营单位需接受监督,如实提供材料,并持续优化安全防护措施。
二、等级保护核心内容
等级保护覆盖技术与管理两大维度,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
技术要求
物理安全:机房防火、防水、防雷击,门禁系统控制人员出入。
网络安全: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防御系统,划分网络区域。
主机安全:服务器操作系统加固,定期更新补丁,安装杀毒软件。
应用安全:应用程序代码审计,防止SQL注入、XSS攻击,实现数据加密传输。
数据安全: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确保数据完整性、保密性。
管理要求
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安全策略、操作规程,明确人员职责。
安全管理机构:设立安全管理部门,配备专职安全人员。
人员安全管理:定期开展安全培训,签订保密协议,控制人员权限。
系统建设管理:在系统规划、设计、实施阶段融入安全要求。
系统运维管理:建立变更管理、应急响应机制,定期进行安全审计。
三、等级保护注意事项
定级需谨慎
风险:定级过高可能导致投资浪费,定级过低则无法满足安全需求。
建议:结合系统实际重要性,参考行业标准,谨慎确定等级。
内网系统不可忽视
要求:内网系统需与外网系统同等对待,落实等保要求。
云上系统责任不转移
原则:根据“谁运营谁负责”原则,即使系统部署在云平台或IDC机房,运营单位仍需承担安全责任。
动作:需完成系统定级、备案、测评等流程。
等保测评非“一劳永逸”
动态性:安全威胁不断演变,等保测评仅反映当前安全状态。
建议:建立持续安全优化机制,定期复测、整改,提升防护能力。
整改需量力而行
成本:整改内容涵盖安全制度完善、设备添置等,成本因系统等级而异。
策略:优先解决高危漏洞,逐步完善安全体系,避免“一刀切”式投入。
等级保护定级阶段需结合业务信息与系统服务受破坏后的影响综合判定等级。备案时需提交定级报告及备案表至公安机关审核,建设整改需覆盖物理、网络、主机、应用、数据安全及管理制度六大维度,公安机关对三级及以上系统每年至少检查一次,确保持续合规。